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ZJ0201020
2.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3.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 必修
4.课程目的
(1)写作四体教学,力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理论素养。
(2)写作行为过程教学,旨在提升学生对写作环节的认知。
5.学时与学分
学时为24,学分为1.5
6.建议先修课程
无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写作的含义、写作的三大特点。
2.理解本课程的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
3.运用写作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写作的含义和特点。
2.写作的规律。
基本内容:
1.写作的含义与特性
2.写作的规律
思考题:
1.写作的特点与规律有什么内在联系?
2.知行统一对学习写作有何意义?
3.为什么说写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计划学时: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写作四体的组成。
2.理解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到日常阅读和写作中。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内容:
1.写作主体的素质。
2.写作主体的能力
3.写作客体的构成
思考题:
1.写作主体的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怎样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
2.仔细观察你最近接触到的三个人,记下他们从外貌到语言到行动上的不同特点,并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计划学时: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理解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概念。
3.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到日常阅读中。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写作材料的作用与使用。
2.结构的形式与语言的素养。
基本内容:
1.写作载体的内质。
2.写作载体的外形。
3.写作受体解读。
思考题:
1.人们常说材料决定主题;人们还常说主题决定材料。这两种情况各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合理的?它们表现了主题和材料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2.举例说明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在材料使用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理解主旨与主题、中心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计划学时: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感知、运思、行文的基本方法。
2.理解感知、运思、行文的特性和交叉递变过程。
3.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到写作中。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感知与采集。
2.运思与构思。
基本内容:
1.写作感知。
2.写作运思。
3.写作行文。
思考题:
1.鲁迅说画家画人物,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句话运用到写作中,表现的是写作行文过程中的哪些阶段?各阶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离别场景的例子数不胜数,试举两个例子,并比较作者在感知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选择性和审美性。
3.从成语得心应手谈谈你对写作行文特性的理解。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计划学时: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
2.理解五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基本知识。
3.运用传统写作技法和现代写作技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五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基本知识。
2.主要写作技法的理解和掌握。
基本内容:
1.写作表达方式。
2.传统常用写作技法。
3.现代常用写作技法。
思考题:
1.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乐府诗《陌上桑》有没有采用这种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2.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生发和碰撞,展现事物的韵味和内涵。请以曹禺的《雷雨》为例,分析巧合在作品中显现的魅力。
3.理解使文章语言准确、简洁、生动,要注意些什么?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24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
小计 |
总计 |
第一章 绪论 |
2 |
24 |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
6 |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
6 |
第四章 写作行为过程 |
4 |
第五章 写作表达方式和技法 |
6 |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分别为:课堂表现占15%、课外作业占15%。
2.期末考核成绩占70%,考核形式有:闭卷。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目与推荐网站
推荐教材:
现代写作教程(第2版).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
1.高等写作学引论(第1版).马正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普通写作学教程(第3版).路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基础写作教程(第1版).慰天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制订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