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 正文

2018级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时间:2019-09-23点击数: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ZJ0201014

2.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3.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  必修

4.课程目的

1)让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解读和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让学生能够运用理论阐释各种文学现象,为以后研究及从事其它文学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3)让学生具有解读分析文学作品教学的能力,为以后能更好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5.学时与学分

学时为64,学分为4.0

6.建议先修课程

中国文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计划学时: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和认识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文艺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文学理论的品格.

2.文学四要素的构成。

基本内容:

1.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形态

思考题:

1.解释概念:文艺学、文学理论

2.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如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

2.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2.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思考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2.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计划学时: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文学活动的要素。

2.理解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理论。

3.运用理论分析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了解文学与其它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1.文学起源的各种学说以及评价。

基本内容:

1.活动与文学活动。

2.文学活动的构成。

3.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

思考题:

1.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有何合理性和不足?

2.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计划学时: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文学的三种含义、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审美特性和语言特性。

2.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基本内容:

1.文学的含义。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主要价值取向,以及文学活动的发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2.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思考题:

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2.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3.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计划学时: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文学创造的本质特征和文学创造的原则和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文学创造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2.主客体关系。

基本内容:

1.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2.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3.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思考题:

1.解释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客体和主体等概念。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自由、更富于修改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何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2.理解文学创造的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文学创造过程的特点。

2.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基本内容: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思考题:

1.阐释艺术构思、灵感和直觉的概念。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计划学时: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艺术真实的特征与艺术概括的具体规定原则。

2.理解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2.人文关怀以及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

基本内容:

1.艺术真实。

2.情感评价。

3.形式创造。

思考题: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

2.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的体现?

3.谈谈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特点及发展、演变的状况。

2.掌握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特点。

2.各种类型文学的发展、演变状况。

基本内容:

1.文学作品的类型。

2.文学作品的体裁。

思考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计划学时: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

2.理解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3.运用理论分析文学文本结构层次;分析文学文本中的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重点及难点:

1.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

2.文本层次。

基本内容: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思考题

1.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3.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相关的叙事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

2.叙事理论。

基本内容:

1.叙事界定。

2.叙事内容。

3.叙事话语。

4.叙述动作。

思考题:

1.解释叙事学、情节、行动元与角色、视角、叙述者的声音等基本概念。

2.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事者声音的特点。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抒情的概念。

2.理解抒情文本的构成,以及抒情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方式.

2.抒情及其抒情文本与叙事及其叙事文本的区别。

基本内容:

1.抒情界定。

2.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3.抒情方式。

思考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文学风格、创作个性的含义。

2.掌握文学风格的特点、基本形态。

3.理解文学风格与文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2.风格的诸种理论。

基本内容:

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2.文学风格的类型和价值。

3.文学风格与文化。

思考题:

1.以一位经典作家为例,说说文学风格的基本特征。

2.文学风格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3.风格的文化形态可以作怎样的划分?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计划学时: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性质及差异。

2.理解文学消费的文化属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概念,以及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2.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区别与联系。

基本内容:

1.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思考题:

1.解释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基本概念。

2.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何关系?

3.为何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和联系?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计划学时: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文学接受的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期待视野、共鸣和净化等概念。

2.异变的产生与文学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及期待视野的关系。

基本内容:

1.文学接受的发生。

2.文学接受的发展。

3.文学接受的高潮。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2.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3.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4.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计划学时: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文学批评概念的界定。

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

3.理解具体的文学批评模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文学批评的模式。

2.文学批评的概念界定。

基本内容: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2.文学批评的模式 。

3.文学批评的实践。

思考题:

1.比较两种文学批评形态并论述其不同特点。

2.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3.立足当代语境,谈谈对于文化批评的认识和评价。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64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和实践练习见下表。

1  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学时

总计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4

6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4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6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2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4

第七章  文学创造的过程

3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6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2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6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3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3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3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6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4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6

2  实践练习内容

序号

实践项目名称

实践内容及目的

实践方式

备注

1

文学活动诸种观点讨论

内容:讨论文学活动原始发生的诸种观点,阐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文学活动原始发生的复杂性,以更科学理解文学的性质。


讨论


2

讨论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的区别和联系

内容:1.讨论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之间的关系;2.撰写一篇小论文。

目的: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文学真实性,更好理解文学性。



课程小论文


3

讨论文学形象几种高级形态

内容:意境、典型和意象的内涵。

目的: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三种文学形象高级形态在不能类型文学作品中的形式。



讨论


4

讨论文学消费现象

内容:1.讨论文学消费的二重性。2.根据二重性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文学现象,撰写小论文。

目的:通过小论文,加深对文学二重性的理解。

课程小论文


5

讨论文学批评方法

内容:讨论文学批评方法的流派,阐述某种批评方法的理论。

目的:通过讨论,认识和理解文学解读的多样性。

讨论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分别为:课堂表现占15%、课外作业占15%。

2.期末考核成绩占70%,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目与推荐网站

推荐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参考书目:

1.文学理论(第1版).韦勒克、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5年

2.文学理论 (第1版). 王一川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3.文学理论.(第1版). 卡勒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

4.西方文论选(上下).(第1版).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5.20世纪西方文论史.(第1版).张首映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制订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Chi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池州学院(247000) 联系电话(Tel): 0566-2748903(院办) 皖ICP备110123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