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重点学科“汉语方言与语言保护”和池州学院联合主办,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继承与创新: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界”学术研讨会在池州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及14所高校的36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刘光明教授主持。池州学院副校长阳光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王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编辑部主任谢留文研究员先后致辞。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语言文化调查与传承、方言声调、音变、古浊音声母、方言词汇和语法等多个研究领域,专题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如北京语言大学曹志耘教授做题为“语言文化调查刍议”的报告,认为语言文化调查也是语言调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要遵守语言调查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外,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以“变音固化的考察方法及其对语言学学术体系建设的意义”为题,讨论了“同化变音、合音变音、儿化变音、连调固化及变音还原法在汉语研究学术体系建设中的价值”等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吴福祥教授“没有完整体标记的方言如何表达完整体”的报告,以新县方言(闽语莆仙片)为例,探讨了“没有完整体标记的闽方言如何表达完整体范畴?”“为什么有些闽方言没有完整体标记?”“新县方言及其他闽语表达完整体的策略中,哪些具有类型学意义?”等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的报告,探讨了“方言接触视域下四川重庆客家话声调演变”;安徽师范大学储泰松教授在“汉语方言古定纽来纽相混的中古渊源”的报告中,通过梳理唐宋文献记录的一些定来纽相混的资料,考察其分布,分析其特征,认为这一现象作为一种化石因素仍然保留在今天的方言里;复旦大学陶寰教授的报告,借助“城市准方言岛”概念,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讨论了苏州方言中六个非典型吴语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祥柏研究员以“汉语方言的零调与中和调”为题,讨论了汉语方言轻声音节的形成可能存在不同的历史过程。
大会报告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学术研讨开展得广泛而深入,极大地彰显了会议的学术引领性,展现了汉语方言研究的良好态势。

(供稿:陈淑萍/摄影:黄毅磊、童世鹏/编辑:许思友/审核:许思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