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至10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张恨水小说研究》建设研讨会在池州学院成功举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楠等专家学者围绕张恨水研究与课程建设,从教学实践、史料挖掘、文化语境等维度带来前沿思考,并就《张恨水小说研究》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建议。池州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阳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孔庆东以《张恨水进入北京大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分享其在北京大学开设“张恨水研究”等课程的经验探索,主张以“情景式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为课程建设注入新活力新动力,指出池州学院“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定位对于张恨水与通俗文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他强调,《张恨水小说研究》课程建设要立足地方性、把握开放性、体现应用型,彰显张恨水作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部分”的学科价值。

郭娟从史料发掘与学术传播角度,梳理了刊物对张恨水研究的长期关注。自1982年创刊起,《新文学史料》持续刊发张恨水亲友回忆、作品考辨等文章,收录珍贵史料,为张恨水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她建议聚焦“重大历史关联”(如抗战时期创作)、“跨学科视角”(结合新闻史、文化传播史等)和“小而精”的史料挖掘,持续深化张恨水研究,并以学术研究成果反哺课程教育教学。
李楠指出上海报刊的连载机制和读者市场直接影响了张恨水小说的叙事风格与传播广度。张恨水作为“职业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其作品兼具通俗性与时代性。她建议借鉴海外汉学研究方法(如情感理论分析),打破“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的偏见,从“报人网络”“都市空间书写”等维度重构张恨水的文学地图,为课程建设提供跨学科的研究路径。

课程负责人谢家顺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张恨水小说研究》课程建设情况,并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会议为张恨水研究和课程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课程团队将认真梳理、吸收各方意见,推动课程建设持续深化。
在自由讨论环节,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中文系主任万敏、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中文系主任陈广士等作主旨发言。安徽新华学院覃倢曼、崔晓雨,池州学院姜友芝等分享了课程教学经验。针对大家在交流分享中提出的教学及研究困惑,三位专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解答。
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张恨水文学遗产及其课程资源的一次深度挖掘,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
池州学院教务处、图书馆、文学与传媒学院相关负责同志,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成员等参加了此次交流研讨。
(供稿:文学与传媒学院王代娣/摄影:宣传部/编辑:许思友/审核:许思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