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文艺天地 评论 正文

心明之日 折刺之时

作者:时间:2019-11-21点击数:

——小说《刺》读后感

 

17秘书学  付康


天使不登台,魔鬼不退场。   

                                ——《刺》


为什么校园暴力和网络暴力屡禁不止?

为什么人会在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着暴力背后的沉默和发作?

这三个问题,伴随了我对《刺》这部小说的整个阅读过程。

众所周知,“刺”是一种两面性的东西,既可以是防卫的手段,亦能做攻击的武器。灌木的刺,刺猬的刺,果实的刺,都是其个体在适者生存的世界里给自己披上的盔甲。而刺一旦被突破了保护的意识,就会被赋予“武器”的使用价值——例如挥舞着的荆棘,或是武侠小说中赫赫生风的狼牙棒。不难看出,刺是一种防御还是一种武器,取决条件是看刺是长在身上还是拿在手上,长在身上就是防御,拿在手上,就意味着持有者可能会随时把这根刺刺向任何地方。

《刺》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刺》的全篇分为三个章节,分别讲述了校园暴力(蔷薇下的刺)、职场暴力(月季花的刺)和网络暴力(仙人掌的刺)下个体的行为与成长,主人公韩晓婷的家庭遭遇不幸,在新的学校里与张蓓、张蕾和刘涛三人同处一班,心高气傲的张蓓张蕾二姐妹自倨家庭实力强大,与刘涛合伙,处处与初见就埋下积怨的韩晓婷作对,甚至通过使用暴力来使其屈服,而她们的同学、朋友甚是包括大人们更是以冷漠来变相的纵容这些事情的发生。前途未卜的韩晓婷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讲座中结识了作家张峰,在张峰的鼓励和帮助下,韩晓婷重拾了自我。然而那些暴力的欺凌已经在她的心里深深的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在第二个故事里,韩晓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立了公司,并遇到了曾经参与对她的霸凌的刘涛,她利用自己上级的身份,先是将刘涛招入公司,再不断地在工作和生活上打压。曾经手握暴力的刘涛反而成为了承受暴力的人,在职场的威压之下不得不吞下自己栽培的恶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途未卜的刘涛在一次合作中认识了另一家公司的老总小六,在小六的帮助下,刘涛摆脱了韩晓婷的控制并开始打拼自己的事业。第三则故事则是以“我”的角度,描绘了对未来世界科技支持下网络暴力的观察和审视,2050年的世界,科技在社交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毫无约束的发表自己的言论,网络暴力由此滋生,越发不可收拾,被施加网络暴力的人会因为某种病毒的特殊机制而被剥夺感官。张峰、张蕾、刘涛、韩晓婷……纷纷成为这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一场又一场的悲剧,以暴力为名,拉开丑恶的帷幕,又落寞的收场。

如果说暴力是深深植根于动物基因中的信息,那么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则是有着将暴力发挥到极致的能力。掌握了智慧和创造力,就意味着可以将“暴力”在平面上铺展开无数种可能,动物间的暴力是纯粹的肢体斗争,而我们人类所能掌握的暴力则能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渗透至生活的层层面面,肢体暴力不再是谈判和威胁的唯一筹码,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在不知不觉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侵染着浮躁的内心。正如小说里和现实中都存在的网络评论区和留言区的争锋相对和谩骂、人与人之间不留情面的指责与争吵、上级对下级刻意的刁难、面对暴力行为的无动于衷甚至是拍手叫好,虽不会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但对心理的刻蚀却是无法弥补的。尖锐的刺插进肉里尚可忍痛拔出待其自愈,插进心上,就是贯穿一生的折磨。韩晓婷的伤疤或许早已恢复,但其熊熊燃烧的报复心改变了她的心智,改变了她对待世界的态度。病毒编写者在历经背叛之后愤然以暴制暴,间接的对那些被舆论暴力所压垮的人们施暴,又将矛头指向那些通过网络隐藏自己施暴行为的网民。大家都肆无忌惮的使用着手中的“刺”,发表着游离于法律和道德之外的言论,享受着在灰色地带尽情驰骋的快感。殊不知有心或无意的话语与行为早已将被害者刺的体无完肤。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与“暴力”有过不同方式的接触,有的耳闻目见,有的切身体会甚至就曾扮演施暴者或被施暴者的角色。确实,人们的道德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摆脱暴力的程度,但至少,我们的世界也没有陷入暴力当道的黑暗中。暴力之所以肆无忌惮,不仅仅是缺乏法律与道德的监管,更在与人们的内心早就容忍了暴力行为的发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维被奉行为自己行为的铁律,“看热闹不嫌事多事大”成了以“观赏”暴力来补充内心空虚的借口。这一切都源自于人们不安的内心,学习生活皆有艰难困苦,艰难困苦之中,暴力行为似乎成了一种很好的泄愤方式,参与施暴也好,观赏施暴也罢,人们从暴力行为中汲取快感填充空虚。为了保护自己,人们给自己披上一层刺,为了打击他人,人们拿起了带刺的荆棘。于是一场场暴力事件的背后,都是带刺荆棘表演血腥又沉重的舞蹈。

戒暴须折刺,折刺须心明。一切的暴力都来源于内心的黑暗。而这种黑暗能否被控制完全取决与自己想不想去控制。我们应该对身边的暴力给予思考,思考我们在其中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思考我们扮演的角色该如何触发更多的行动来做出改变。很多时候暴力根本不是少数人的经历,而是多数人沉默后的必然结果,其中既有施暴者和旁观者的扭曲,也有被施暴者内心的闭塞。而心明之日,才是折刺之时。以暴制暴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暴力终究不该成为引导行为的主角。天使不登台,魔鬼不退场。每一次对暴力的制止和指责,都是对被施暴者的保护,也是对施暴者的规劝。施暴者不一定都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但始终不受到约束,就不会理解自己的错误,不会挣脱恶的人格。正如《刺》的作者所说:只有限制和约束,暴力才会逐渐消亡。

愿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上一篇:成长没有捷径可走
下一篇:胭脂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Chi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安徽省池州市教育园区池州学院(247000) 联系电话(Tel): 0566-2748903(院办) 皖ICP备110123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