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说明
1. 课程代码
ZJ0201025
2.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3.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 必修
4. 课程目的
(1)使学生获得我国自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的较丰富的文学知识。
(2)使学生了解我国自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至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成就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兴衰特点和影响。
(3)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受到较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5. 学时与学分
学时为48,学分为3
6. 建议先修课程
无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 论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现代文学的内涵,分期。
2.理解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特征。
3.运用现有知识区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不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现代文学的性质、分期。
2.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基本内容:
1.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3.对该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
思考题:
1.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
2.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如何划分?
3.概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 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
2.理解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前的文学创作状况。
3.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分析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现代文学诞生的内部原因。
2.现代文学诞生的外部原因。
基本内容:
1.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动因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
2.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
3.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
思考题:
1.早期文学革命者及主张。
3.文学革命的内容与意义。
4.文学革命初期,封建复古主义的攻势与对之批判。
5.早期文学社团,主张,意义。
第二章 鲁迅
计划学时:5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鲁迅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上的独特意义。《呐喊》、《彷徨》、《野草》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掌握后期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2.理解鲁迅的思想经历与特征,《野草》与鲁迅杂文的思想深度。
3.运用本章知识分析鲁迅作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鲁迅《呐喊》与《彷徨》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野草》对于研究鲁迅思想的意义;作为武器和艺术的鲁迅杂文。
2.鲁迅思想的复杂性与深刻性;鲁迅在小说、散文与杂文上的成就。
基本内容:
1.较系统地介绍鲁迅思想及创作情况。
2.重点讲评《狂人日记》、《阿Q正传》及《呐喊》与《彷徨》。
3.同时讲授散文诗集《野草》和鲁迅的杂文创作。
思考题:
1.鲁迅小说在题材开拓上的主要贡献。
2.归纳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
3.归纳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特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说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问题小说、自叙小说和乡土派小说的主要特征、代表作家及作品与成就。
2.理解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流派;了解本时期通俗小说的创作情况。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个十年小说不同流派的区别。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问题小说;冰心、叶圣陶、许地山;自叙小说;郁达夫的小说创作特色。
2.问题小说与自叙小说的关系,文学史地位,不足。
基本内容:
1.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
2.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创作潮流及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
3.使学生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思考题:
1.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呈现出哪些特征?
2.乡土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3.郁达夫小说特色。
4.结合作品,谈谈五四小说的整体特色。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诗歌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新诗的开创意义;闻一多、徐志摩新格律诗思想与审美特征;冰心小诗的艺术特征。
2.理解第一个十年诗歌发展的轨迹、主要成就;早期爱情诗;了解纯诗理论和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与意义;了解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特征与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旧诗歌的区别。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新诗形式的变化;诗歌形式的规范;徐志摩的诗;湖畔诗社的爱情诗。
2.新诗形式变化的得与失。
基本内容:
1.依照新诗诞生和发展的时序,介绍白话新诗初创之后的变迁和新诗的多样形态及代表诗人的创作情况。
2.介绍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和审美追求。
3.评述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重点讲解郭沫若的《女神》。
思考题:
1.总结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
2.结合新格律诗的理论分析闻一多的《死水》。
3.《女神》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诗集,其现代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 2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周作人、朱自情散文思想艺术特征与文学史地位;掌握田汉、丁西林等创作情况。
2.理解第一个十年散文发展线索、主要作家与作品;理解现代戏剧文学的创生过程;了解文明戏和爱美剧的代表剧。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散文概念的演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周作人在现代散文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其艺术追求;语丝派散文的意义。
2.现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3.田汉的话剧创作。
4.话剧创作的现代形式。
基本内容:
1.教授五四时期各类散文风格特点。
2.重点介绍语丝社、周作人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貌。
3.介绍现代话剧移植、确立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思考题:
1.了解周作人的思想发展历程。
2.总结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3.归纳总结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4.分析田汉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论争;本时期文学的两大潮流,主要派别与历史影响。
2.理解革命文学和左联出现的时代意义、评价;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3.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左翼文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革命文学论争的内容与意义;自由主义文学观对文学独立性的坚守;无产阶级文学观对文学阶级性、政治功利性的强调。
2.革命文学观与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历史意义的辨析。
基本内容:
1.介绍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
2.使学生了解30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及其得失。
3.把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思考题:
1.如何评价左联和左翼文学?
2.总结本时期文坛上主要的文学论争情况。
3.分析本时期文学潮流与趋向。
第七章 茅盾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茅盾开创的文学范式与影响;茅盾小说总体艺术风格,《蚀》《虹》《农村三部曲》《子夜》。
2.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茅盾小说创作的历程和主要作品;茅盾的散文特色。
3.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评价茅盾的文学得失。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子夜》及其人物形象;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2.茅盾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得与失。
基本内容:
介绍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重点讲授其创作特色,把握《蚀》三部曲及茅盾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与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创作成就。
1.茅盾创作道路。
2.社会剖析派与《子夜》。
思考题:
1.概括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特点?
2.试从题材、人物塑造、结构等方面,评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3.结合作品,谈茅盾的创作艺术。
第八章 老舍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老舍关于市民文化的挖掘;老舍创作的京味和幽默风格。
2.理解老舍小说的创作道路、主要作品;老舍创作的民族风格。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老舍的市民世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京味与幽默。
2.小说所反映的文明与人性的关系。
基本内容:
1.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
2.从人物形象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了解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3.解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等小说。
思考题:
1.分析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构成,阐说其创作的文化批判视野。
2.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3.《四世同堂》中的文化批判和主要艺术手法。
4.分析老舍作品京味特色的表现。
第九章 巴金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激流三部曲的主要思想、艺术成就。
2.理解巴金早期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后期创作成就与作品。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巴金小说中家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家》的成就分析;后期创作的小人物悲剧。
2.无政府主义理想对他早期文学创作的影响。后期风格的变化。
基本内容:
1.介绍巴金前后两个时期的创作概况。
2.分析《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
3.觉新、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4.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
思考题:
1.归纳巴金前后期风格演变的具体体现。
2.觉慧和觉新形象比较。
3.分析《家》的主题。
第十章 沈从文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沈从文对湘西世界和都市文明的文学立场;《边城》的思想和艺术个性。
2.理解沈从文创作的总体特征、各阶段的代表作品;沈从文散文创作与他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赏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京派文学的历史价值,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乡下人的文学理想。
2.沈从文小说中文明与人性关系的辨析。
基本内容:
1.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理解作家创造的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的文学及文化意义。
2.分析《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
3.引导学生体会沈从文式的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和文体追求。
思考题:
1.试评沈从文《边城》(如何理解其理想的人生形式)。
2.《边城》艺术特色。
3.沈从文的小说描绘了怎样的湘西世界?其中寄托了作家什么样的情感倾向?
第十一章 曹禺及30年代的话剧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曹禺话剧的历史地位与艺术成就,《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2.理解20年代话剧的创作情况。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曹禺戏剧的独特地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戏剧发展与时代要求、商业要求的关系。
2.如何认识普及的时代要求、职业化、商业化等外在原因与戏剧之间的关系。
基本内容:
1.介绍戏剧运动的概貌,抓住创作潮流的演变,并尽可能与此前、此后不同阶段的戏剧运动联系起来考察,以获得整体的史的印象。
2.深入探讨曹禺《雷雨》、《日出》等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以及每一部剧在现实人生、人性开掘与戏剧形式上的试验与创造。
3.学习这一章,应放开思路,除了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会如何评析话剧艺术,还可以引发对经典性作品多角度阐释的尝试。
思考题:
1.分析《雷雨》中周朴园这一形象。
2.为什么说蘩漪有着最雷雨的性格特征?
3.评述曹禺戏剧创作独特的艺术品格。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左翼小说的特征;本时期讽刺小说成就;新感觉派创作特色。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和作品。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左翼与海派小说不同的艺术追求;各自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两类小说的艺术选择的原因及其表现。
基本内容
1.介绍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使学生了解本时期小说风格特征的多样性。
2.重点掌握东北作家群及萧红、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等群体及代表者的艺术追求与风格。
思考题:
1.简要描述本时期文学创作的题材拓展情况。
2.分析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这一形象。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诗歌和散文
计划学时: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殷夫红色鼓动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创作特色;使学生掌握林语堂与论语派幽默主义。
2.理解本时期诗歌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作品;《血字》《雨巷》和《老马》,感受其思想与艺术特色;后期新月社的创作;理解本时期散文的主要派别和特色;报告文学的产生、成熟及作家作品。
3.运用所学知识克服诗歌、散文的时代因素,从而正确理解其时代特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中国诗歌会艺术追求的意识形态性;新月社与现代派诗歌形式的注重。
2.各诗歌流派不同艺术追求的特色。
3.不同作家散文创作的特点;报告文学与游记兴盛的原因。
4.本期散文创作的承前启后分析。
基本内容:
1.引导学生把握本时期诗歌两种创作倾向:中国诗歌会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
1.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追求纯诗与现代性。
2.了解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其诗象征、意象及节奏处理等方面的特色。
3.介绍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散文,可偏重知识性的了解。
思考题:
1.简述戴望舒诗歌创作不同阶段的艺术追求。
2.现代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3.谈谈你对冰心散文主题及其整体风格的看法。
第十四章 4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毛泽东《讲话》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2.理解本时期文学的两大领域: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特征;本时期主要文艺思潮。
3.运用讲话精神解读解放区文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发展特点;《讲话》的内容与意义。
2.不同政治地域文学观念及其发展脉络的描述;胡风的文学思想。
基本内容:
1.介绍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注意其分割并存状态,除了掌握三种不同区域文学的异同概貌。
2.了解本时期不同阶段文学主潮的变化。
4.重点掌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本时期文学论争概况。
思考题:
1.简述本时期重要的文艺思想论争的情况。
2.何谓孤岛文学?
3.简述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致线索。
第十五章 40年代的小说
计划学时: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赵树理小说艺术特征,辨别赵树理意义; 张爱玲小说取材和艺术特色。
2.理解赵树理小说创作情况,《小二黑结婚》;《围成》的风格。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个政治地域小说的不同趋向。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个政治地域小说的不同趋向,代表作家和作品。
2.小说不同趋向的文学史评价。
基本内容:
1.一方面要注意到不同区域的小说各自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地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看到彼此间的渗透与影响,了解其创作的美学品格。
2.还要关注本时期中长篇小说的成熟与繁荣,重点讲授钱钟书、张爱玲等人的创作风貌。其中重点落在钱钟书的《围城》上。
3.应着重讲述这部讽喻小说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讽刺类作品的不同。
思考题:
1.结合具体作品,简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2.简述《围城》的讽刺艺术。
3.简析《围城》的主题内涵。
4.简析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第十六章 40年代的诗歌
计划学时: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的群体特征。
2.理解本时期诗歌的流派和特色,大众化诗歌的成就;掌握艾青诗的美学特征。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艾青诗歌的美学品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艾青诗歌的意象与主题;艾青诗歌中的忧郁;七月派诗人的艺术追求;冯至以及中国新诗派诗歌的个性追求。
2.艾青的历史地位评析。
基本内容:
1.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战争时期诗坛的时代特征与变化。
2.把握几个主要的诗派与代表性诗人,了解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
3.重点掌握艾青诗歌的美学风貌,以便更好地理解艾青在诗歌史上的意义。
思考题:
1.简述艾青艺术感知与抒情表达的特征。
2.艾青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七月诗派的诗体形式和艺术风格。
4.九叶诗人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三、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计划48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和实践练习内容见下表。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
学时 |
总计 |
绪 论 |
3 |
48 |
第一章 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 |
3 |
第二章 鲁迅 |
5 |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说 |
3 |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诗歌 |
2 |
第五章 2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
2 |
第六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
3 |
第七章 茅盾 |
2 |
第八章 老舍 |
3 |
第九章 巴金 |
3 |
第十章 沈从文 |
3 |
第十一章 曹禺及30年代的话剧 |
3 |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
2 |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诗歌和散文 |
3 |
第十四章 4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
2 |
第十五章 40年代的小说 |
4 |
第十六章 40年代的诗歌 |
2 |
表2 实践练习内容
序号 |
实践项目名称 |
实践内容及目的 |
实践方式 |
备注 |
1 |
我所认识的鲁迅 |
通过作品了解作者性格和思想,便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鲁迅作品 |
课程小论文 |
|
2 |
分析左翼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
让学生自己分析左翼文学的成就与局限,使学生增加对左翼文学的理解 |
课程小论文 |
|
3 |
我所认识的周朴园 |
通过分析周朴园复杂的性格因素,让学生理解文学人物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
课堂讨论 |
|
4 |
赵树理的小说如何体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 |
结合具体分析,提高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
课程小论文 |
|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分别为:课堂表现占15%、课外作业占15%。
2.期末考核成绩占70%,考核形式有:闭卷考试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1版).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第1版).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1版).朱东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第1版).王瑶著.开明书店.1951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版).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制订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