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
18秘书学王佩佩
柴静,在我真正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个名字的印象就是一位著名的女记者或新闻人。而在看完这本书后,对她的印象,就成了能为他人说话的记者和新闻人。
就像这本书的前言说的,《看见》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也是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记录了柴静从文艺女主持人到柔中带钢女记者的成长变化,也有十年社会里的重大事件,热点事件和所谓的边缘事件。
记得书的开头,柴静刚被陈虻带进电视台时,作为“时空连线”的主持人,与三方人士谈论剖腹产的话题,惨败收场。在年底晚会上,被同事模仿,披条披肩,穿着高跟鞋和裹腿小裙子,两条腿纠结在一起坐着,把垂在眼睛上的头发用手一拨,摸着男生的手,细声细气地采访。后来她穿裙子去电视台,白岩松让她换了。想来当时的柴静也是很难受的,但那时的她还不懂。新闻内容没能得到认可,衣着也不被认同,整个人陷入了一种扭曲的状态,怎么做都不对。直到陈虻对她说:“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于是,柴静来到了喀什,新疆大地震的现场。亲身看见地震后的景象,而不再是坐在演播厅里,看着现场记者传送回来的图片、视频,作着不带感情的评价。一位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维族老人向她张开怀抱,一对双胞胎姐妹带她看他们的生活环境……柴静说,这场地震把她从演播室震出来了,震到了地上。关于这场地震的报道,终于被大家认可,说带人味儿了。
刚来到电视台的柴静,作为新人,确实有很多的不懂,很多方面做的不对,不好,也有很多人对她做出提点,但执拗坚强如她,总不会直接改掉坏毛病,那些对他人来说前辈的意见是帮助,对她便是不一定了,她总会坚持自己的想法,钻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牛角尖里。但也许正是她这种不会轻易被他人观点带走的个性,才会吸引那些愿意帮她的人。但成长这条路总是没有捷径的,柴静需要的是亲身体会。
看到很多人说柴静在采访中用力过猛,对事件同情大于理解,我不否认,也不承认。可能是我经历的,看过的东西太少了,但我挺敬佩她的。
书本第二章,标题是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是柴静在经历进距离接触非典后的感受,那一章中给我映象最深的不是她与同事勇敢,乐观的面对,而是她与妹妹的对话。她问:“你觉得我应该去病房吗?”妹妹回答:“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所以,她选择了去。书本第四章,是对峙,不是对抗。面对史努比的夸赞,她说她知道问题不硬的根本原不是头发和表情,是她不储,不懂就被糊弄,稳不住。仍带着天性里的那点怯懦。书本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做完女子监狱那期年底,评论部让写一句对这一年工作的认识,柴静径直写了: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短短一句话却是对自身的写照,以及对童年未发生不好的事的庆幸。
十年,人生中有多少个十年?柴静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投在了真实的讲述关于人的故事中去。在书里,她也明确告诉了我们她的弱点,她的变化,她看见的世界。
我敬佩她,能够坚毅的在看见这些平常人一生都不一定看见一起的事件中,自省,成长。能用朴素的字眼将事件的真相讲述出来,让人震撼,落泪。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这是我最初看到柴静这个名字的起源,却也是看完这本书对她的评价。书的结尾,朋友们都四散了,领柴静进电视台的陈虻也不在了,柴静成长了,社会氛围也改变了。于是,《看见》成了柴静的自传性作品,让大家了解新闻人,了解那些年。然后,柴静走了,离开了大众眼前。但,我相信她仍会坚韧的走下去,去看见,看见世界,看见自己。